2025年4月10日,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组织了一场特别的汉语文化实践活动。在邓波老师的带领下,十余名留学生共同走进成都水井坊博物馆,通过实地探访与沉浸式体验,了解了酿酒的历史、过程,让留学生们在酒香氤氲中触摸中国工匠精神,也为他们架起了一座连接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桥梁,并在实践互动中提升了自己的汉语应用能力。借实地探访契机,锤炼了汉语表达与文化理解能力。
开始参观前,邓老师对留学生们进行了预习提问,提问围绕预习资料里的“活文物”“再生砖”等博物馆特色与“前井后坊”的布局理念展开。随后,在专业导游的引导下,同学们步入水井坊遗址核心区。导游以“前井后坊”为主线,生动讲述了水井坊600余年的历史脉络,并重点介绍了全兴酒与水井坊的渊源。当提及水井坊建筑群荣获普利兹克奖、水井坊这一品牌荣获国际莫比乌斯奖时,同学们纷纷为古人的窖藏智慧与现代修缮技艺的完美结合而赞叹。
随后,导游带领大家进入了酿酒厅。一进门扑面而来的便是阵阵酒香。在酿酒厅,留学生们见证了传统白酒酿造的完整流程,发现了时光淬炼的匠心密码。随后,导游详细讲解了五种粮食配比(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的奥秘,以及酒曲发酵的关键作用。面对几个深达数米的古老酵池,同学们了解到“发酵时间越长,酵池高度逐渐降低”的独特现象,并对“跌酵”工艺与蒸馏器基座的出土意义表现出浓厚兴趣。当看到糟池里正在将酒过口的工人时,韦斯密同学感叹道:“说真的我想在这儿工作。”大家都对此抱以善意的笑。在得知一坛原浆酒需历经2-3个月发酵、蒸馏方能成形时,留学生们不禁感慨:“时间才是最好的酿酒师!”
穿过酿酒厅,导游带领大家步入了技艺厅。小麦制曲的工艺细节令留学生们驻足良久。导游通过实物与模型展示,形象阐释了酒糟翻晒的传统方法。对比浓香型与酱香型白酒的工艺差异时,同学们恍然大悟——浓香型需保留半数酒糟续酿,而酱香型(如茅台)则需全部更换。实地考察让同学们对“工匠精神”这个词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每一滴酒都藏着匠人的取舍智慧。
穿过酿酒厅之后,大家来到了酒坛贮存区,与无声的时光对话。在幽深的窖藏区,浓烈的酒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坛坛埋藏得深深的酒。导游揭秘了“勾调”这一核心技艺,好酒需‘悄悄勾调’,正如音乐家调和音符般精妙。同时,酿酒厅的雕像也展示了勾调这一技艺的保密性。留学生们啧啧称奇,透过这一坛坛美酒与时光对话,纷纷拍照留念。
活动的高潮莫过于品鉴环节。国家级酿酒师为师生奉上两杯佳酿:一杯历时2个月的新酒,度数高达74度;另一杯为窖藏21年的珍品,度数为62度。留学生们轻嗅慢品,从新酒的清冽到陈酒的果香馥郁,直观体会到时间如何雕琢风味。大部分人感叹:“这酒太烈了,感觉喉咙像被火烧。”但也有同学觉得好酒值得慢慢品鉴,将中国窖藏的历史与文化一口吞下。

活动尾声,师生们参观了水井坊现代工厂与贵宾画廊。莫比乌斯奖证书与创新产品展陈,彰显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共生共荣。留学生们纷纷合影留念,并在交流中向工作人员提出自己的问题,感叹一坛好酒的制作不易以及价格之高昂。这不仅是一次汉语实践活动,更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将继续秉承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为留学生提供更多元、更深入的实践机会,助力他们在汉语学习与跨文化交
流中不断成长,同时更快、更好地融入成都、建设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