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汉语实践活动在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顺利开展。在程文、邓波老师的带领以及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实地探访与沉浸式体验,感受、触摸并品尝了成都的川菜文化,系统探究了川菜的历史逻辑、制作基础及全球化表达,并在实践中架起连接语言与文化的桥梁,提升了汉语表达与文化理解能力。
活动伊始,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烘焙工坊。进入成果展示教室,工作人员展示了自主研发的饮食成果,无论是披萨、惠灵顿牛排等预制菜产业链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是学校采用无醇发酵工艺自主研发的饮品,都通过烹饪学科产—学—研一体化的学术链条,展现了当前中国食品制作产业的硬核实力,也引得同学们好奇围观,连连赞叹,并热情地询问工作人员相关的技术问题。
走出成果展示教室,工作人员就引导大家行至B区3楼西餐教学厅,介绍了学校的各位烘焙大师,然后带领大家参观了大师们的烘焙室。烘焙大师们构建了川菜的创新理论,依据传统中式神话人物设计了栩栩如生的翻糖蛋糕,让川菜在传承中不断焕发生机。西点教学区异构麦芽酮糖醇的创新应用更是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同学们惊叹于中华文化的饮食美学,也对兰明路工作室外“五味调和、天人相应”的烹饪生态观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思考。
工作室外,由磨刀石铺就的“匠道”隐喻技艺传承的时空维度。穿过“匠道”,工作人员就引导同学们来到二楼专题讲座教室,解锁饮食历史与文化的双重密码。在讲座中,主厨团队以历史与文化的双重视角解析了川菜上河帮、小河帮、下河帮的帮派菜系,并由花椒从被禁止出关到走出国门的故事,以小见大,展现了中国饮食知名度与文化自信的显著提升,其“麻”从生理刺激升华为文化身份标识。之后,主厨们介绍了宫保鸡丁与麻婆豆腐这两道经典菜品的来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对四川的特色菜品与饮食文化符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随后,留学生同学们进入了厨房,戴起厨师帽,在主厨们的指导下完成了清洗餐具、火候控制与风味调配的全流程操作。尽管仍然存在一些操作失误,但通过大师们亲切的指导,同学们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本小组的菜品。品尝着自己亲手做的宫保鸡丁与麻婆豆腐,大家纷纷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对“宫保”的由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麻婆豆腐里花椒的“麻”有了更独特的文化体验,也真正地体会到了大师专题讲座里说的中国饮食“万变不离其宗”。
随后,川观新闻的记者对留学生同学们进行了采访。来自澳大利亚的来悦岚同学笑称:“本次体验最深的是我端不起锅,可能需要去健身房多锻炼锻炼。”大家都露出了然的笑容,现场氛围一派温馨和谐。本次课程不仅让同学们在烟火气里读懂了川菜,更在锅铲舞动之间架起了跨文化理解的桥梁。
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将继续秉承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为留学生提供更多元、更深入的实践机会,助力他们在汉语学习与跨文化交流中不断成长,同时更快、更好地融入成都、建设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