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期末,5月19-23日,初级教研室围绕“期末教学诊断与学习成果检验方法”组织专项教研活动,活动在教研室活动室及线上平台进行,通过教学总结交流、案例研讨等环节,系统梳理初级汉语教学实践。十三位教师结合综合汉语、汉语听说、汉字读写、汉语阅读、写作入门、汉语口语及汉补班综合汉语等课程,针对“最满意的教学时刻是什么时候”、“您认为学生掌握得最牢固的知识点是什么,并请举例说明您是如何检验的”、“您有哪些改进和优化建议”三个引导性问题,在充分讨论与梳理的基础上,凝聚形成以下教研成果:
一、教学实践亮点:场景化教学促进语言能力提升
综合汉语教学聚焦语法基础与交际应用。何婉在“了”的教学中精简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用法,减少偏误;胡畔观察到学生课堂参与积极,能主动讨论语法知识并提升汉字书写能力;克非系统完成结果补语、方向补语等七种类型的补语教学,通过对比练习强化知识体系;冉宪达运用多模态训练,帮助学生辨析关键近义语法。
汉补班教师针对零基础学生开展启蒙教学。胡麒雯见证学生从发音不标准到主动使用日常表达,通过“超市购物”模拟活动检验学生对基础句式的运用能力;马思琪在“自我介绍”活动中,让学生能准确运用疑问代词完成关于国籍等问答,展现基础语法掌握度。
技能课程以场景化任务激活语言技能。张杰通过“一年之计在于春”等文化阅读材料,检验学生信息定位能力;罗艺雪从学生反馈听力录音“变慢”判断其听力能力提升;欧小慧在“购物模拟”中,发现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询价句式并主动加入礼貌用语;秦晓烨通过字形拆解与动图演示笔顺,帮助学生理解常用偏旁表义功能;李洋通过写作分享环节,引导学生用所学词汇完成书信写作;王乐观察到学生主动上台书写汉字并准确朗读句子;朱遥在角色扮演中,记录学生口语表达从卡顿到流畅完成“校园相遇”场景对话的进步。
二、学习成果检验:多元方法诊断教学成效
语法与交际能力检验依托场景任务。何婉通过“了”的作业反馈掌握情况;马思琪以是非问/特指问对比测试疑问代词运用,学生能准确选择疑问词并完成语序练习;胡麒雯、朱遥分别用“超市购物”和场景对话模拟检验表达能力,学生正确率超85%。
语言技能评估体现分层设计。听力教学中,罗艺雪以学生对语速的感知变化为指标,欧小慧用“听力转述+时间卡片游戏”检验“时间表达+日常活动”应用;汉字教学中,秦晓烨以偏旁识别与“场景写作”替代单一听写,王乐通过定期课堂测试发现,学生对常用字掌握扎实,但对一些字形复杂的汉字及多音字有学习困难;阅读教学中,张杰通过文化材料检验信息提取能力,学生能从题干定位原文解题。
三、优化建议:技术赋能与精准教学策略
教学工具升级方面,秦晓烨、王乐建议引入智能工具设计汉字小游戏,欧小慧提出建立“数字化语音档案”记录发音进步;汉补班教学中,胡麒雯建议增加“交际用语复习”环节,马思琪提出课堂增加动画笔顺演示与即时练习。
分层与精准教学方面,欧小慧倡导在“点餐对话”中设置基础组(句式填空)、进阶组(自主编写对话)、挑战组(结合文化差异)分层任务;罗艺雪建议初二听力增加情景演绎,培养语用推理能力;克非、冉宪达强调设计趣味听写环节,培养记词习惯;张杰提出构建“课堂表现+任务完成度+考试”多维评估体系;朱遥计划开发“医院看病”等复杂场景模拟,通过小组竞赛巩固易错点。
四、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多维度交流,呈现初级教学“场景驱动应用、多元评估诊断、技术赋能优化”的特点。院内班与汉补班的综合课程为基础教学提供差异化经验,技能课程凸显“学用结合”有效性。未来,教研室将聚焦智能工具与分层教学融合,完善评估体系,进一步提升初级汉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