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下午,来自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16名留学生走进成都方志馆,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汉语实践课。本次实践课由邓波老师带队,成都方志馆工作人员负责讲解,带领同学们参观场馆、参与相关文化活动。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体验了成都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特色,还全面细致地了解了成都的区划演变、历史文化与诗词歌赋,亲身感受了巴蜀文化的魅力,并在互动中增强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首先,成都方志馆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们来到了4楼展厅门口,介绍了“华阳国志”四个大字的由来及其历史意义,为接下来引入成都的历史文化做铺垫。《华阳国志》作为中国最早的地方志之一,记录了古代巴蜀地区的地理、历史与文化,是了解成都乃至四川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留学生们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拍照留念,并认真记录讲解内容。
随后,工作人员引导同学翻开《华阳国志》的大门,进入了成都的历史文化展厅,对照成都市区位图,向同学们介绍了成都的行政区划、特色景点。从“天府之国”的地理优势到“公园城市”的现代风貌,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古代险阻到“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枢纽,成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讲解员适时插入问答互动,留学生同学们在积极踊跃回答的同时,也对成都的发展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接下来,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们进入了“志载古今”展厅,对照秦、汉、隋、唐、后蜀等各个朝代的成都主城区规模图,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其中,讲解员以锦江、羊马城为切入点,重点向留学生同学们介绍了“蓉城“锦官城”等名称的由来,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领略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
穿过“志载古今”展厅,映入同学们眼帘的是一堵诗词墙,墙上写满了各色各样记载成都的诗歌。讲解员带读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等诗句,并回顾了前一个展厅的知识,再一次向留学生同学们提问锦官城、蓉城的意思,加深了留学生的印象与对中华诗词文化的了解。
然后,同学们进入了11楼,上了一堂生动的成都文化课——“成都地情我来讲”。在课上,讲解员向同学们讲解了“得行”“哥老倌”“车”“对头”等地道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意思,留学生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模仿学习,现场气氛轻松愉快。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对方志馆以及成都文化向工作人员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讲解员以此为引子,带领留学生体验了四川传统民间工艺——彩滴晕染制漆扇。在讲解员的示范下,同学们学习了漆扇的制作流程,并亲手完成了绘画、上漆等工序。每位同学都制作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漆扇,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漆扇的制作引发了在场学生对美的欣赏、对文化的赞叹与强烈的情感共鸣。
活动最后,现场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讨论,欣赏了各自的漆扇,并一起大声读出了所学习的方言词汇,举着自己制作的漆扇进行了合影留念。
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将继续秉承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为留学生提供更多元、更深入的实践机会,助力他们在汉语学习与跨文化交流中不断成长,同时更快、更好地融入成都、建设成都。